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互聯網 >  正文

要做問答平臺的聯想 能從分答的消失中學到什么?

 2016-08-29 14:17  來源: 用戶投稿   我來投稿 撤稿糾錯

  域名預訂/競價,好“米”不錯過

上線后便火爆異常的分答莫名“停擺”(約8月10日左右),近三天后才有媒體陸續(xù)地報道,到現在已經兩周了。不少人猜測分答怎么了,而官方的回應似乎也無法預估分答多久才能“蘇醒”。

分答的式微與迷之“消失”,讓大眾討論起了“知識變現”這一問答模式的長久可能性。而就在近段時間(8月7日),聯想集團在其首屆粉絲節(jié)上宣布推出一款IT科技領域的垂直問答平臺——“知了問答”。

知了問答的創(chuàng)始人,是聯想集團品牌溝通部的高級總監(jiān)宋錚。宋錚1999年參與創(chuàng)辦了天涯社區(qū),第二年成為天涯首任專職站長,他就是不少人熟悉的“老黑”。后又去了南方報業(yè),2005年又重返天涯任執(zhí)行總編。2014年,“天涯老黑”正式加盟聯想,將他多年的社區(qū)運營理念帶到了聯想的線上社區(qū)。

宋錚的加盟,也體現出聯想近年來為致力于向互聯網時代轉型所做的戰(zhàn)略部署。雖然聯想已經在轉型這條路上走了一些時日,但實際并未達到其預期的效果。從PC到移動手機市場,聯想并沒有交出理想的成績單,如最新公布的聯想2016年二季度財報顯示,聯想集團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31%,據行業(yè)初步估計,聯想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同比下跌1.5個百分點至3.2%。

為什么要做“知了問答”?

那么“知了問答”的推出是否也應歸于聯想轉型范圍內呢?答案是肯定的。

就像傳統媒體上線新聞資訊類App一樣,聯想選擇了涉足線上問答領域。用宋錚在接受采訪時的話來說,傳統的綜合型問答平臺,普遍存在解答率不高、時效性低、回答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雖然一些大的平臺對于調動社區(qū)內的用戶積極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百度知道設立“芝麻團”,讓擅長同一領域的用戶組成團體,以團隊回答形式賺取積分。但這種方法實際上也沒有很好的解決傳統問答平臺所遇到的問題。

因為說到底,即使用這種在綜合門類中打造垂直團隊的方法,也只是查缺補漏。而像IT科技類,尤其是產品遇到的問題,用戶更多需求的是快速且有針對性的解決。比如電腦藍屏,對于每天都需要用電腦的人而言一定是想要即刻解決的,且雖然電腦藍屏常見,但導致藍屏的問題卻不同,解決的方法也不同。

聯想的知了問答,在一開始便明確定位為基于IT科技領域的垂直問答平臺。宋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知了問答”的面世,是聯想向互聯網化轉型的一種新嘗試,同樣也是基于對聯想社區(qū)用戶的大數據分析。

首先,聯想公司靠多年的經營與積累,無論是在技術知識、品牌效應還是用戶口碑上,都有一定的優(yōu)勢。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于產品發(fā)布當天便入駐,而據稱,知了問答目前已經擁有了數千名“專家”,是聯想利用內外部資源吸引了大量的硬軟件達人、媒體大咖、行業(yè)大牛等資源。就垂直平臺的建立而言,用戶必然關心的是解答者的專業(yè)程度與專業(yè)方向,在這一點上,對于聯想而言是有利的。

其次,據統計,目前聯想運營了多年的“聯想社區(qū)”,每天獨立訪問量約40-50萬人次左右,而其論壇的發(fā)帖數量每日約在2000帖上下。這些帖子多是有關求助相關問題的,但解答率普遍偏低。這對聯想而言是一個啟發(fā),他們既了解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用戶遇到不同的問題,尤其是在如今IT科技產品十分普及的情況下,有意識到社區(qū)的模式,并不能很好的幫助他們的用戶及時解決問題。因此聯想一直想要推出一款問答類的產品來幫助他們的用戶排憂解難,而這剛好又契合他們轉型的路線。

分答模式的利與弊

在目前,知了問答主要是基于微信平臺的付費語音問答模式。在其團隊看來,付費語音模式能夠對高質量的內容進行訴求與篩選,同時,基于微信平臺,可以使問答雙方都及時得到回饋,尤其使提問者能夠快速地解決問題。

付費語音的模式,標榜的是不光能用“有償”的形式,快速解決問題,同時也能使問答雙方都有機會獲利:回答者能夠獲得相應報酬,而提問者也可通過發(fā)布高質量的問題,收獲他人“偷聽”所得的分成。知識變現的模式似乎很能夠吸引并激勵用戶,而且,單就“維修”一事而言,外出到店維修的成本應是高于線上付費提問的成本,這都是垂直問答平臺吸引用戶的亮點所在。

不過,爆紅后又迅速降溫,到最近瞬間“凍結”的分答,也將給使用相似模式的知了問答帶去一些提示。比如,如何讓提問者精準的找到,并信任那些能夠解答自己問題的專家?知了問答團隊一直強調的,是要做出傳統問答模式中所欠缺的時效性與有效度,然而分答暴露出的不足,恰有效率這一方面在。用戶們好奇的是王思聰、章子怡這類入駐平臺的名人的八卦,然而分答真正想要追求的那些知識、甚至冷知識類的問答,卻難成氣候,因為提問者并不知道找誰提問,又或是信任誰的提問。雖然作為垂直平臺的知了將這一范圍圈定在了IT科技領域,但其下的細分門類與較為龐大的專家數量,仍需要找到更為適當的推送方法,使得問答雙方都能得其所需。

另外,分答模式的“一分鐘”模式,顯然不太適用于知了問答的需求。要在60秒內講清楚一個復雜的科技產品問題并不太現實,而且提問者的描述準確度也有限,這類問題更加需要追問與精準的解答。60秒的限制,對于組織答案的回答者而言是一種挑戰(zhàn),同時對于能否解決提問者的問題也需要打個問號。

宋錚在采訪中提到:“單純的八卦與窺探是沒有任何持續(xù)性可言的”。知了問答一直強調要為用戶解決問題,而誕生“知了”的原因,也多是為了幫用戶解答電腦、手機等產品遇到的技術、故障問題(至少筆者是如此理解的)。從分答目前的狀況看,正是因為過于依賴網絡紅人、明星的八卦效應,而忽視了平臺內真正的KOL的維護,且沒有引導用戶從八卦回到真正需要解答的問題上來,從而導致了“后勁不足”。在看知了問答,實際上是有很大部分用戶是沖著楊元慶或宋錚(老黑)去的,而目前已有的提問,多是關于互聯網、科技行業(yè)等比較宏觀的問題,當然,還是有對于社會、甚至娛樂圈熱點看法的提問。聯想似乎該考慮怎么樣真正讓入駐的上千名大?;钴S起來。

有競品嗎?當然

雖然多數人都選擇將知了問答與分答、值乎做對比,將更多關注放在“付費語音模式”之上,但筆者卻更加在意“垂直社區(qū)”這一點。

在多數關于知了問答的報道里,大多數都將其稱作“國內首家專注科技領域的知識問答平臺”。而事實上,在筆者所了解的領域里,先于“知了”的,就有好幾個類似的垂直問答平臺。比如不少人熟知的中關村在線旗下便有“ZOL問答”平臺。還有很多數碼愛好者曾經都讀過的《電腦報》,近期也推出了問答平臺“必修網”及App。

中關村在線“ZOL問答”

電腦報“必修”App

將三者做簡單的對比就會發(fā)現,垂直類的問答平臺,在功能與特色的構想上都比較相似,知了問答的形式其實并不算是真正的創(chuàng)新。如,ZOL問答與必修同樣擁有“達人”功能:ZOL問答旗下有版主或深度用戶組成的“特聘專家”,同時也鼓勵平臺內用戶通過答題認證為見習專家;必修平臺內設有“紅人堂”,入駐的“紅人”多為《電腦報》旗下從業(yè)多年的資深行業(yè)編輯。

雖然看似“做問答社區(qū)也就這樣了,還能玩出什么花樣”很有道理,但若要說聯想憑借其行業(yè)資源與積累來做垂直,起點較高,那么中關村在線與《電腦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是一個做好了就能幫助到很多人的活兒,但是卻不好做到真正讓很多人都知道。有問題時,使用百度或是知乎,在當今的情況下,可以說就像是成為“測網速,點百度”的習慣一樣。聯想若是想讓知了問答真正成為用戶的首選產品,像它的廣告詞“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問知了”一樣,那么它還需要更多創(chuàng)新與沉淀,之后知了問答也會推出App,也期待那時有更多欣喜的功能與務實的改變。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

相關文章

熱門排行

信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