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移動互聯(lián) >  正文

紅米獨立,小米“爛尾”?

 2019-01-10 10:57  來源: A5專欄   我來投稿 撤稿糾錯

  域名預訂/競價,好“米”不錯過

2016年法國《費加羅報》曾發(fā)表一篇題為《“中國蘋果”小米曇花一現(xiàn)的童話》的報道:2015年小米市值450億美元的巔峰,僅僅不過一年時間,到2016年,只剩下了一個零頭。當時小米銷量直線下降,進入手機行業(yè)從業(yè)者最害怕的見到“死亡通道”,因為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售下滑后,能夠成功逆轉。

不過,之后小米用了大概一年的時間,憑借紅米系列在印度等低端市場的刷量,實現(xiàn)了所謂的“逆轉”。然而,如今再看,這次所謂“逆轉”,更恰當的說法或許應該是“回光返照”,2019年開年,另一個危機接踵而至。

2019年1月8日這一天,截至收盤,小米股價下跌7.5%,報11.1港元,創(chuàng)上市以來新低,自去年7月9日港交所上市至今,小米市值便開始了跌跌不休,目前已跌去了34.7%。而近幾日股價波動背后的“罪魁禍首”,正是當日的“功臣”紅米。起因便是幾天前雷軍和小米官宣拆分品牌、獨立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的紅米。

當雷軍高喊著口號要讓小米主品牌向高端旗艦沖擊,切割紅米看似最理所應當的決策,然而,不論輿論還是資本市場,都對小米此舉并不看好,全因紅米未必是小米能甩得下的包袱。

戰(zhàn)略混亂:拆分紅米究竟是自斷后路還是三心二意?

紅米和小米原就是兩條路線,如此次雷軍所言,拆分后的紅米Redmi專注極致性價比,小米專注中高端和新零售,可以“各自按不同的方向發(fā)展”。直觀來看,拆分似乎順理成章。

不過,深入分析一下,想要復制兩條腿走路戰(zhàn)略的成功,簡單把紅米切割出去,卻未必具備前提條件。因為紅米最初走銷量所借助的正是小米的品牌優(yōu)勢,小米這些年難以摘除的性價比標簽也來源于紅米。這種融合度過深的雙向作用,導致拆分的正面效應大大削弱。

此外,如果說紅米尚且能不再借助小米的品牌,去繼續(xù)堅持走性價比的道路,但所留下的小米,卻還沒有成為中高端手機市場的代表。換句話說,若是小米有能夠在中高端層面立足的一兩款旗艦手機作為支撐,雙品牌效應才會被放大,但現(xiàn)實是,小米只不過留下了自己產品系中的中高端,而不是市場認可的中高端。這明顯的例證就是,小米CFO周受資此前曾表示,小米2000元以上的“中高端”手機銷量已占比31%,但無論是消費者還是行業(yè)對手,恐怕都不會認可區(qū)區(qū)2000元以上就算高端的說法。

小米本次拆分事件最終會面臨什么結果,早已有前車之鑒。當初魅藍走獨立運營的路線,也是從融合已深的業(yè)務體系中分離,后來魅族連續(xù)沖擊中高端敗北,魅藍現(xiàn)在甚至不復當年銷量拉升的重任。小米這次拆分的思路、邏輯、出發(fā)點幾乎完全復制魅族魅藍的路線,結果可想而知。

二則,小米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徑,拆分之后,沖擊中高端的難度高一級不說,貿然拆分的最大風險是自斷退路,因為一旦沖擊中高端失敗,已經拋棄性價比這條退路的小米難免孤立無援。

或許是因為雷軍等高層也有同樣的顧慮,小米宣布紅米獨立的同時,迫不及待地以新系列小米Play下探偏低端市場。但此舉一出,卻更顯得有些三心二意,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更加嚴重,就是小米其實根本沒想好到底怎么做,戰(zhàn)略布局和戰(zhàn)術打法互相矛盾??梢灶A期,還有更大的坑等在他們未來的路上。

貪多嚼不爛,小米最大的敵人是小米

小米Play的推出,說明小米已經亂成一鍋粥的產品線,將更加雜亂,但這無疑和雷軍宣揚的商業(yè)模式是“一脈相承”的,延續(xù)了小米喜歡多重下注的作風,比如去年上市時在招股書中,雷軍便將小米模式總結為“鐵人三項”,即“硬件+新零售+互聯(lián)網”,簡單來講,就是線上、線下、O2O,海陸空一樣都不落。

從2017年小米走出低谷,雷軍在這一新商業(yè)模式的構架下進一步大規(guī)模鋪開。根據小米給出的數據,距今小米已經投資了200多家生態(tài)鏈企業(yè),其中超過90家生產智能硬件。而與此同時,在手機業(yè)務上,小米一面擴張線下渠道,一面多次試圖以機海戰(zhàn)術尋找突破口。

縱觀全局,小米產品在多而不在精,在全而不在點。小米的生態(tài)企業(yè)布局已經詬病頗多,貪多嚼不爛。而在中高端手機競技場中,目前這種打法無疑也最不利于品牌效應往上轉移,原因是精品缺失。

小米Mix系列一度最接近中高端市場的破局成功,但結果很遺憾。Mix 2s、小米8、Mix 3等2500元以上機型推出,雖然使得小米2018年Q3在國內的平均售價較去年同季度增長16%,銷量卻沒能跟上。繼2016年Q1后,小米又一次在中國市場出現(xiàn)了負增長。

而就在這個時間點拆分紅米,小米主品牌卻還不具備立足的根基,這一決策選擇的時間點實在稱不上恰當。

相似的情形也出現(xiàn)在小米的生態(tài)鏈企業(yè)中。直觀表現(xiàn)在,一方面,近兩年小米生態(tài)鏈“精品爆款”產生的時間在延長,另一方面,硬件帶來的數據價值和變現(xiàn)能力,至今沒能在商業(yè)模式中顯現(xiàn)。

追根究底,小米的所有產品以強勢接連殺入多個領域,但始終未能沖破該領域原有壁壘,導致他們還沒成功找到從流量上獲利的方法,“蓄水池”便急速流失了,這成了“硬件獲客,服務獲利”模式的最大阻礙,類似狗熊掰玉米,一路走一路掉。有人曾說小米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此言不虛。

小米敗局的三大原因

失之交臂的全面屏,可能是雷軍職業(yè)生涯里離“超越蘋果”最近的一刻,而研發(fā)能力的短板讓小米在產品定位上“白忙一場”,將業(yè)內肯定的最佳方案“拱手讓人”。

這是小米的頑疾,此前提到其產品在多個領域“先入為主”,卻始終未能沖破壁壘,最核心的原因也是在于技術短板。在這點上,小米芯片算是最佳例證。據說雷軍2014年在內部就已提出小米要做手機芯片的口號,而歷時28個月之后,澎湃S1號稱完成量產,然而后續(xù)芯片便沒了下文,成了爛尾工程。

通過各個公司在2017年的研發(fā)投入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小米2017年的研發(fā)投入為31.5億元,只占總營收的2.75%,與榜單上其他科技企業(yè)的差距巨大。

不過,小米的失敗也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技術儲備不足,研發(fā)投入不夠。比如拿OPPO、Vivo來說,同樣長期受限于核心技術缺乏,但去年Vivo NEX、OPPO find X兩款手機卻成功撬開中高端的缺口,幫助藍綠廠實現(xiàn)品牌溢價。顯然,當一個公司短板突出、難以突破,繞過短板進而聚焦他處,也有可能以奇制勝。

而小米呢?2016年雷軍第一次喊出了“全面屏”概念,在吐槽iPhone X首創(chuàng)、眾多廠商跟風的“劉海屏”方案之后,又乖乖地回到“劉海屏”。這也導致小米分心于全面屏和劉海屏,最后讓Oppo、Vivo撿了個最大的“便宜”。

全面屏一事暴露了小米在戰(zhàn)略執(zhí)行上的三個缺陷,一是缺乏耐心,二是缺乏定力,三是執(zhí)行力弱。然而要想重建核心競爭力,無論是采取攻克短板還是繞過短板的做法,這三點其實都不可或缺。

小米之敗,或許正是由此而來,也導致小米稍有風吹草動,立刻看衰不斷:資本市場已經對小米前景給出預期反應;拆分事件之后的輿論嘩然,也說明大眾對其同樣并不看好;而追求性價比、無限壓榨供應鏈和合作伙伴的做法,也讓小米的盟友陣營日漸凋零。雷軍重整小米河山的重任,路長且阻,大概率功敗垂成。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lián)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同名微信公眾號:歪道道(wddtalk)。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申請創(chuàng)業(yè)報道,分享創(chuàng)業(yè)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chuàng)業(yè)新機遇!

相關文章

熱門排行

信息推薦